騰沖"非遺"的盛宴 一片匠心在其中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里,我們所能傳承的東西越來越少,匠心傳承這個詞在時光里漸漸流失……
從騰沖市區(qū)出發(fā),十分鐘左右的車,來到這個在青山綠水掩映下的高黎貢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園區(qū),古玩街旁一個小巷里,騰沖幾家集中的非遺招牌仿佛攜帶著時間的刻印,透過具有威尼斯現(xiàn)代小鎮(zhèn)的氣息撲面而來。
這里就是齊集騰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皮影、老布鞋、藤編、根雕、蕎麥藝編、油紙傘、手抄紙、土陶等“非遺”一條街。
皮影戲跟其他幾家非遺店有一小段距離,騰沖皮影戲歷史悠久、造型精美、操縱技藝精湛、唱腔優(yōu)美、劇目豐富,在中國傳統(tǒng)表演藝術中獨樹一幟,經(jīng)過多年的歷練,鑄就了具有自身特殊魅力的光影傳奇,媽媽說以前外祖父就是耍皮影的,在那個沒什么文化娛樂的時代里,農(nóng)閑的時候就把書里的故事,身邊的故事編在皮影里走鄉(xiāng)串寨的演出,當時一旦出現(xiàn)在某個鄉(xiāng)村,方圓幾十里的村民都會相約來觀看。
一進門,就看到小朋友親自上陣,在皮影藝人的指導下動手體驗皮影表演。后面是一排整齊的座位供人觀看,在這里從制作到表演都是讓參觀者親自動手,加深了人們對非遺的了解。
騰沖的老布鞋也是以前趕集時常見的物品,別看是一只鞋底,即使是小孩子的鞋底,都要很長時間做出,記得以前我們家都是自己做,先用一種長得像蛇一樣的植物,騰沖人叫“水菜果”搗成漿涂在舊布上一層層粘貼起來,晾干后用針密密麻麻地縫起做成鞋底。
媽媽說,只有線扯得越緊,針腳越密,才越好穿,越暖和,越耐穿。以前每到過年,家總會有自己做的布鞋穿。然而每次跟爺爺趕集時,眼睛總是盯著那些做得漂亮的布鞋看,各地的布鞋都不一樣,有的用草,有的用棕。非遺一條街老布鞋店里就擺放著編得非常精致的棕鞋,滿帶藝術感的布鞋,讓人一看就想帶回家去。
藤編、陶器是騰沖人比較親切的物品,小時候一直覺得騰沖跟“藤”有著某種聯(lián)系,家里的藤編在舊時是每家每戶的必備品,不但實用,而且美觀。陶器是腌菜,陳醋的必備品。這些物品小時候只看到它們的實用性,現(xiàn)在放在店里才覺得,以前平凡普通的每一件東西,都仿佛出自藝術大師之手,精致美觀。
在這里,“非遺”并不是高冷的詞匯,別說是大人,就是小朋友也圍看得津津有味,玩得樂不思蜀。陶瓷、古法造紙都實現(xiàn)了與群眾零距離接觸,店里的人感受非遺魅力,體驗非遺文化。而每個店里又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自己店里的非遺產(chǎn)品。
人類的文化遺產(chǎn),是活著的歷史的記憶,它以物質(zhì)的或非物質(zhì)的形式表達著。非物質(zhì)文化包括了人類的情感,它與我們的生活和整個社會息息相關。一個民族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往往蘊含著該民族最深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保留著該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保護非遺刻不容緩,然而用什么樣的形式才能讓它源遠流長,非遺一條街就是一條把騰沖非遺推向世界的通道,也是能讓騰沖市民真真切切地品嘗到一盤非遺“盛宴”。
王立權 文/圖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段紹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