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陵“泥腿桿名嘴”宣講忙(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精神)
沒有白紙黑字的講稿,不是干巴巴地說教,年過七十的傣族農民肖泰才和村民圍坐在一起,用傣語和漢語講述黨的十八大以來,村寨和家庭發(fā)生的巨大變化,從衣、食、住、行到就醫(yī)和娃娃入學,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兒。“要感恩共產黨,感恩人民政府。”村民們說。
肖泰才是龍江鄉(xiāng)弄崗村鄭坰靖基層宣講團成員。他發(fā)揮懂漢、傣語文字之長,經常將農村實用生產技術翻譯成傣文無償發(fā)放給傣族村民,并用雙語(漢、傣語)語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還把歌曲《習近平寄語》翻譯成傣語教群眾傳唱,這次又用雙語宣講習總書記“7.26”“重要講話,已在弄崗、葛根寨、江平等傣族村寨宣講10余場次。
龍陵縣為培養(yǎng)一支“永久牌”的基層理論宣講隊伍,從每個村、社區(qū)選拔2至3名思想覺悟高、宣講能力較強的農民、大學生村官作為農民理論骨干的培養(yǎng)對家,把他們納入“鄭坰靖基層宣講團人才庫”,并定期進行理論培訓,全縣有“農民理論家”350余人。根據縣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開展宣講活動。組成100多支義務宣講小組,以廠礦企業(yè)、田邊地頭、農家小院、農戶火塘邊為陣地,圍繞群眾所思所盼,用農家話、家鄉(xiāng)話,采取談話聊天的方式,宣講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探索出“田邊地頭問事,火塘邊上談事,活動場所議事”等多種宣講形式。一盞電燈、一盆炭火、一張方桌、幾杯清茶,無拘無束地促膝長談,宛如一家人在拉家常。這種“農家夜話”宣講方式,已在全縣121個村、社區(qū)廣泛展開。
“到村寨去宣講,用方言能拉近和群眾的距離,也更方便他們理解我講述的故事。”鄭坰靖基層宣講團成員、碧寨鄉(xiāng)梨樹坪社區(qū)黨總支書記、主任楊能生說,以其說是宣講倒不如說是在談心,用的是家鄉(xiāng)話,聊的是身邊事、身邊人。“我講反腐倡廉專題時,通常會選取縣紀委通報的本縣的典型案例,讓群眾聽得津津有味,還會進行討論,并且在口口相傳中,讓更多的人知道反腐倡廉的重要性。”
該縣積極探索理論下基層走進大眾的有效路徑,開展微宣講活動,即:以小話題反映“大主題”,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通過把中央精神分解成一張張卡片式的“小菜單”,按照群眾需求訂制一道道受人歡迎的“特色菜”,變干部“包桌”為群眾“點菜”,努力把群眾關心的一個個小問題講清講明講透,著力用小環(huán)境說明大形勢,用身邊事說明大政策,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對接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跟農民講農民的話,跟工人講工人的話,闡釋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深化改革等大主題,讓理論宣講入腦入心,轉化為釋放正能量的強大動力。
在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精神中,該縣制定下發(fā)了學習方案,要求準確把握“7.26”重要講話的五個關鍵詞。各宣講小組著力在“百姓愛聽、樂聽、對味”上下功夫,深入農村、社區(qū)、企業(yè)、機關、學校開展宣講活動,已開展宣講300余場次,受眾達3.2萬余人次。(雷華)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段紹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