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檔案】諸葛亮城
虛幻飄渺的磨盤山
三國時期諸葛亮“五月渡瀘”時到沒到過保山,其“征蠻”之地是否是今天的滇西以及古永昌(保山)一帶?一直是史家懸而未決的疑案。但是在保山、龍陵、乃至緬甸的民間,卻有不少他領兵親臨的傳說,并有不少與傳說有關的地名風物。如諸葛營、諸葛堰、盤蛇谷和啞泉、天寧雪山村旁的諸葛打仗處、三江口的孔明碑、還有磨盤山上著名的諸葛亮城等。
古城遺址石墻、精雕細啄的石槽
古城遺址精雕細啄的柱腳石
盤蛇谷和啞泉,這兩個地點在保山蒲縹境內。光緒《永昌府志》卷之六十的雜紀志·名勝篇中記載:“盤蛇谷在蒲縹打梆箐下。兩山壁立,只容一人一騎。相傳武侯征南時,火燒藤甲于此,今尚草木不生,沿山色赤。” 盤蛇谷地處保山至騰沖古道交通咽喉,其地兩山夾峙,谷窄箐深,盤旋于峽谷下部的道路彎彎曲曲,長達七八千米,相傳三國諸葛亮南征火燒藤甲軍之地。“啞泉水在盤蛇谷旁。即武侯征南時之啞泉也。飲者多啞,其旁有一碑,系同知伊里布立”。盤蛇谷內路邊原有一泉,水色青黑,草蟲不生。據說當年諸葛軍隊過此,不慎飲用,即中毒變啞,故稱“啞泉”。
古城遺址上的一段石階路
諸葛亮城,康熙、乾隆、光緒《永昌府志》都記載:“諸葛城,在高侖山分水嶺,舊傳諸葛運鬼工,一夜而成者。”
過了盤蛇谷,渡過怒江,過了壩灣沿著高黎貢山古道走20多里就到了磨盤山,據傳諸葛亮城就在磨盤山上。磨盤山又稱古城山,在龍陵縣北部小黑山自然保護區(qū)與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相連處(與隆陽區(qū)的交界處)。
高黎貢山東麓的磨盤山,氣勢險峻盤郁,在蒼茫的森林覆蓋之下,山勢逶迤曲折。層巒疊嶂之中,谷深箐幽,步入其間,在云霧籠罩下,頓覺空蒙蒼涼,有一種虛幻飄渺之感。
磨盤山山上的羊腸小道
上了磨盤山,映人眼簾的是山高箐深,茫茫林海,石路狹隘。那些羊腸小徑,彎曲錯綜,而且有些石峽,只容一人一騎通過。清代計六奇《明季南略》記載說:“過江(怒江)二十里有磨盤山,所入之路,坎陡箐深,屈曲僅容單馬。”如今在磨盤山南側緩坡上,仍可以尋到諸葛亮城的一些蹤跡,臺地方塊有序,呈明顯的人為痕跡。置身其中,雖然是高山寒地,應該是寒風凌冽,此地又無遮攔,視野開闊,卻風止浪靜,暖陽熔融。如今,方圓百里已無炊煙,但從這個城址的選址上可以看出古人選地識寶的慧眼。臺地每級磊石成墻,高約丈余,最高一級有露出頭的柱腳石,大青石做成,滾圓的柱腳石排列成行,過心四十公分有余,石石精雕細啄,鏨刻精湛,訴說著曾經的輝煌,證明是古建筑遺址。顯然,這里是居家良宅,交通要沖,更是兵家必爭的風水寶地。相傳是諸葛亮南征七擒七縱“南蠻渠魁”孟獲時,在此修城池屯兵,稱諸葛亮城。 到了唐代諸葛亮城還在?!缎绿茣?middot;地理志》中唐朝宰相、地理學家賈耽的“從邊州入四夷路程”中記載: “自咩苴城(今大理)西至永昌郡三百里。又西渡怒江,至諸葛亮城(磨盤山)二百里……自諸葛亮城西去騰充(今騰沖)二百里……”。說明到唐代時諸葛亮城還在。之后,隨著朝代的更替,時間的變遷,兵燹戰(zhàn)亂,城時毀時建,逐步廢棄,再之后,為頌揚諸葛亮功德而建寺。再后來就稱古城寺。
諸葛亮城還見證和記錄了一場慘烈的戰(zhàn)斗,史稱“磨盤山之戰(zhàn)”。南明時期李定國在磨盤山設三道防線準備同吳三桂大軍在此決戰(zhàn)。由于大理寺卿盧桂生,叛變投敵,徹底破壞李定國設三伏殲敵的計劃。后護將孫崇雅也率兵嘩變,導致明軍失敗。兩軍短兵相接,從凌晨戰(zhàn)至中午,慘烈的拼殺后,林下谷底到處是死傷的士兵。明軍士兵傷亡十分慘重,竇名望、王璽、高文貴等四位將軍及高氏妻妾二人戰(zhàn)死。磨盤山一戰(zhàn),決定了永歷南明朝廷徹底覆滅的命運,造成了千古遺憾。
現今有三條路可以到諸葛亮城,一條是驅車沿今保騰線行至山脊——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公園,向南走就到諸葛亮城。第二條是從小地方(騰沖五合鄉(xiāng)的一個村)沿著從騰沖界頭南下龍陵鎮(zhèn)安的古老驛道向南步行走到諸葛亮城。第三條是過了潞江、壩灣沿高黎貢山古道步行20多里到達諸葛亮城。
幾經滄海,諸葛亮城演變?yōu)楣懦撬?,最后毀于文革破四舊時期。現寺已荒圮,遺址尚存,至少還能給人們留下一點諸葛亮城的線索。(責任編輯:楊永明)
注:檔案保存于保山市檔案館,摘自康熙、乾隆、光緒《永昌府志》,館藏檔案。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段紹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