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檔案】施甸八景
清平洞
施甸八景,經(jīng)歷了時代變遷,有的早已消失了,但仍有蹤跡可覓。現(xiàn)根據(jù)光緒《永昌府志》記載和通俗說法的 “施甸八景”,府志未記載的猶為郡人稱道的“十二景”,分別予以介紹,讓今天的人們認識了解它們,記住它們。
施甸八景
清平洞:在城南姚關(guān)。明參將鄧子龍建忠烈祠于旁,祀征緬將士。怪石嶙峋,洞中可容百余人。有石,擊之如鼓。又有石乳涓滴,下一石如碗,仰盛不竭。對面有山亭,旁一古碑,有“烹象處”三字,鄧子龍所題,其間題詠甚多。
仙人洞:在施甸西山河尾。周圍數(shù)里,高百余丈,深十余丈,峭壁懸?guī)r,有鬼斧神工之妙。相傳仙居其內(nèi),因名。躋攀者如入嫏嬛福地,迥非凡境比焉。
五層樓:在施甸大石橋云巖寺。其山由西蜿蜒而來,平地突起一峰,峭壁懸?guī)r不可攀躋。構(gòu)起一寺,歷階百余級,始至其顛。就巖構(gòu)樓五層,鑿石架木,高出云漢,下臨無地。登之者殊覺天造地設(shè),非人工所能成。庚申毀于賊。平定后,監(jiān)生郭其楨倡捐修理復(fù)舊。
懸?guī)r飛瀑:在施甸朝陽寺右。飛泉掛峰,四時不斷,俗名久雨不睛。又:寺大殿佛龕下覆有一釜,相傳有僧制龍于此。殿中有一石,寬五尺,有孔。以耳側(cè)聽,聞泉聲澎湃,混混不絕,第不知出于伺方,洵異境也。
少保山遠眺
水上坡:在由旺老鄧橋上。兩山對峙,河由峽出。因北岸無水,古人建石柱于河中,架木為梁,取松作筒,渡南山之水,過北山之坡,高三十余丈,灌溉數(shù)百田畝,至今賴之,洵巧制也。
少保山的土主廟
少保山:系由旺主山,形與太保山相似,因名。林木蓊蔚,蔽日參天,禽鳥翔集,游人絡(luò)繹。每月白風清,則見松竹交橫,天然入畫,其雅趣亦不減太保云。
巨人履印:在施甸龍?zhí)端潞笊?,有巨人足跡在石上。長尺余,深寸許。指拇俱全,俗稱為仙足云。
珍珠泉:在由旺靈泉寺山腳,泉如易羅池,累累若貫珠,因名。永盛、太平二鄉(xiāng)田畝,咸資灌溉焉。
郡人稱道的“十二景”
桂殿梅月:在由旺文昌宮內(nèi)之天井東,有百余十年老紅梅一株,徑1.5公尺。根部如龍首,樹枝傾向西,中部兩老干,曲直分拿,如龍兩爪,上部蟠曲如龍身尾,枝葉茂盛,花朵雙瓣團簇如杯大,滿樹紅艷,香馥四射。據(jù)由旺人言,此花不恒結(jié)子,一結(jié)子有若干,即占得科名如數(shù)云。每當梅開時,月光透射,古色古香,風景宜人。
獅象鎖口:在由旺街西玄帝觀前。施甸大河水,至此已盡壩尾,乃折向西山內(nèi)。右是獅子山,左是文筆象山,兩山嘴相對,象封鎖勢,故鄉(xiāng)人名獅象鎖口,為天然風景。
天生玉橋:在由旺南,大河行巖坎,兩岸坎石中橫一石,成天然石橋,便于渡過櫻桃寨。
跌水如綿:在由旺南天生橋下,大河水跌下石坎,高約十丈,聲聞數(shù)里,水濺如綿,又似雪撒天半,景致可挹。
橋鎖銀川:在由旺東南摩老鄧南首,橋為鄧子龍將軍征緬時所建,旁有碑可考。施甸大河水至此,便漸行于山谷間,邑人因名之曰“橋鎖銀川”。
西竺藏幽:在由旺北首,與后面西山共有五庵,曰西竺庵,曰極樂庵,曰望云庵,曰望池庵,曰五峰庵,皆居茂林深處,泉石清奇,儼若仙境。惟西竺庵為最近,距由旺街僅二公里,寺古而清麗,風景極佳。
石瓢澡塘:在施甸西山后,距由旺27公里。循公路至老魯田,向南下坡,再行五公里,即至其地。塘在山半,民國28年,由旺人士籌款修砌數(shù)渠,皆清潔整齊。熱度攝氏三十五、六度,洗澡者四時不絕,祛病治疾,效力甚速。塘距施甸大河匯入怒江處約五公里,茅屋草棚,儼然成一小村落。
洼底溫泉:亦在施甸西山后,距仙人洞僅二公里。水如湯沸,有天生磺,能蒸治一切瘡疥,對風濕、癱瘓,尤有特效。俗謂其間龍神甚靈,求嗣者禱之輒應(yīng)。春初浴者,絡(luò)繹不絕,池在大丫口寨下,距施甸街22公里,距仙人洞不遠,浴者便于去洞中休息,風景佳處,全在仙人洞。
竺庵蝦蟆:由旺西竺庵后有石,廣三丈余,高六尺余,形肖蝦蟆,下出清泉。潺潺不竭,境頗幽雅。
涌泉雷鳴:姚關(guān)靖邊鄉(xiāng)之黑龍洞,為施甸河源。洞深而曲,水澎湃洶涌如雷,聲聞數(shù)里,相傳有黑龍居之。
松龍蟠院:在保場東山頭胡家寺院中。古松一株,其枝四面蟠繞,四時青蔭,幽景涼意,全院皆爽,象龍之周盤。
山洞石花:在保場街東首余家山頭,層石高懸,有紋如花色,因名之曰石花洞。石乳滴泉,吮之,涼可震齒。其寬處可容百余人。(責任編輯:楊永明)
注:檔案保存于保山市檔案館,摘自光緒《永昌府志》,民國《保山縣志稿》,館藏檔案。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段紹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