蕎面馃夫妻的創(chuàng)業(yè)夢
本網訊 在龍陵縣象達鎮(zhèn)勐蚌村的農家作坊里,記者見到了一對四十多歲的中年夫妻正在有條不紊地制作苦蕎(麥)面馃,灶臺上3個大木甑熱氣氤氳,縷縷清香直撲鼻翼,丈夫擰著一捆黃葉子(長綠喬木)在沸水鍋中翻動煮汁,妻子把冷卻的黃葉子汁灑向竹簸箕上的苦蕎面粉上打(制作)面馃,夫妻倆不時說著開心的話兒,一片夫唱婦隨其樂融融的景象。
今年48歲的莫再欽是位親歷了改革開放40年的新農人,1988年高考落榜后回家修“地球”。地處深山坳的勐蚌以山地為主,糧食以洋芋、苦蕎(麥)唱“主角”,全家人耕耘著30畝山地,父親是名揚鄉(xiāng)里的木匠師傳,一年有大半年在外攬活賺錢補貼家用;母親是種田的行家里手,把責任田打理得穩(wěn)產高產,全家過著囤里有余糧,手里有閑錢的溫飽日子。篤信“家有良畝千畝,不如薄藝在身”的父親讓莫再欽跟自己學木工手藝,一技在身,吃穿不愁。學木匠手藝別人要3年才能出師,具有高中文化底蘊的莫再欽2年就出師挑起了大梁,手藝不錯,心情也不錯,活兒排得滿滿的,大錢掙不到,小錢常流水不斷線。
1996年一位名叫莊桂英的山里妹走進莫再欽的生活。婚后妻子第一次在夫家下廚打得一甑蕎面馃驚艷全家,餐桌上,泛著金黃色米粒樣大小的蕎面馃晶瑩剔透,拌上少許米飯黃白相間,搶人“眼球”,芳香四溢,誘人食欲。公婆按捺不住美食的誘惑,盛了一碗扒幾口細細品嘗,“老婆子,這味道確實比你做的強多了,你跟桂英好好學一學,看她是咋做的。”“都是用黃葉子水打的蕎面馃,你打的的確味道比我打的好,有什么獨門秘訣,說來聽聽。”“媽,用黃葉子兌水煮汁有個比例,水多水少效果都不一樣。”兒媳說。
心有靈犀一點通。一旁的莫再欽建議:“眼下城里都在追求綠色生態(tài)食品,勐蚌森林覆蓋率達90%,苦蕎都是種在山地上空氣清新無污染,是上好的生態(tài)食品,全村蕎麥種植面積達1000多畝,毗連的幾個村也大面積種植,原料充足。桂英,你先做20斤蕎面馃我拿到芒市賣,如果有銷路,咱就辦個加工廠大把賺鈔票。”妻子加工了30多市斤苦蕎面馃,讓莫再欽拿到芒市農貿市場上以每市斤5元的價格出售,1個多小時就買完了,回到家一核算每市斤有2塊多的賺頭。“這個產業(yè)干得,咱就開個蕎面馃加工廠。”妻敲開場鑼,夫執(zhí)定音鼓,辦來了營業(yè)執(zhí)照和衛(wèi)生許可證,投資10多萬元建蓋了廠房,添置了機器設備,注冊了“勐堆蕎面馃”商標,這對夫妻“創(chuàng)客”揚帆馳舸闖市場。
加工蕎面馃是個力氣活兒,除磨面用機器,其余都得人工干,林林總總有10余道工序。起三更、睡五更是每天的工作常態(tài)。雖然工作很辛苦,但產品暢銷收入穩(wěn)定。莫再欽先后在龍陵、保山、芒市、騰沖、昆明建起了30多個代銷點,購買了一輛小卡車配送產品,構建起產、加、銷“一條龍”經營鏈。又開發(fā)出“勐堆苦蕎茶”“勐堆苦蕎酒”兩個拳頭產品,市場份額逐步擴大,經營看好,獲利頗豐。
莫再欽為了鞏固原料基地,采取“作坊+農戶”方式,穩(wěn)定苦蕎種植面積。依托村電商平臺線上銷售產品,線下與300多戶種蕎農戶結為利益共同體,以保護價收購農戶蕎麥,讓他們吃下“定心丸”。
建檔立卡貧困戶鄭金祥每年種植蕎麥10余畝,畝均產量800市斤、產值1600元。鄭金祥說:“這幾年我家種的苦蕎都是由莫再欽以每市斤2塊錢的保護價包收購,不愁銷路,心里特踏實。”莫再欽與村里的4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訂立了蕎麥產銷協(xié)議,對幾戶生活特別困難的貧困戶還預付了訂金,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勐蚌是龍陵縣的中藥材基地,全村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600余畝,中藥材初加工是“潛力股,莫再欽看好中藥材初加工,投資購進了部分生產設備加工附片、重樓、紋黨參等,做大家庭產業(yè)“增值版”,形成了蕎麥系列產品為主,中藥材初加工為輔的家庭經濟鏈。
事業(yè)有成的莫再欽坦言:“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我家從貧困走向溫飽再邁進小康,全靠黨改革開放的好政策。眼下吃穿不愁,生活如歌,女兒代我圓了大學夢,兒子當兵保家衛(wèi)國,父母親身體健康安享晚年,我和妻子要把產業(yè)做大,帶領更多鄉(xiāng)親脫貧奔小康。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段紹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