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華海國家濕地公園鳥類種類增至215種
青華海國家濕地公園鳥類種類增至215種(部分屬云南省、保山市首次記錄)
近期,保山青華海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陸續(xù)監(jiān)測到了6種鳥類新記錄,分別是白額雁,大麻鳽(jiān),花臉鴨,彩鹮(huán),反嘴鷸(yù),藍喉歌鴝(qú),其中部分為云南省、保山市首次記錄。
青華海鳥類種類由2016年的172種增至215種。其中包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2種,二級重點保護鳥類19種,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物種紅色名錄極危2種、易危2種、近危7種。
白額雁
Anser albifrons
嘴粉紅色,嘴基至前額白色。頭頂至后頸暗褐色,背部灰褐色具淡褐色羽緣,下體淺灰色,腳橘黃色,腹部具大塊黑斑。只在俄羅斯的北極地區(qū)繁殖,越冬在長江流域及華東各省至湖北、湖南及臺灣。也見于西藏南部。出現(xiàn)在青華海的白額雁為云南省第二筆記錄(數(shù)據(jù)來源:中國觀鳥記錄中心)。
大麻鳽
Botaurus stellaris
體大粗胖的鳽。頸和腳較短粗。眼黃色,眼先灰褐色。嘴黃褐色,嘴峰暗褐色。額、頭頂和枕黑色,上體黃褐色,具多列黑色錨狀縱紋。下體單黃褐色,中央具一褐色粗縱紋,脅部具深褐色錨狀縱紋。偏好蘆葦?shù)兀龅轿kU時常靜立不動,嘴垂直向上以模擬蘆葦。出現(xiàn)在青華海的大麻鳽為保山市首次記錄(數(shù)據(jù)來源:中國觀鳥記錄中心)。
大麻鳽 蔡慶彪/攝
花臉鴨
Anas formosa
雄鳥眼周黑色并延伸至喉部。頭頂至后頸黑褐色,臉部自眼后有一具白色的月牙形綠色帶斑,頭頂余部乳黃色。胸部淺粉色,具黑點。脅部灰色,前端具白色縱帶。翼鏡綠色,尾下覆羽黑色。雌鳥似白眉鴨及綠翅鴨雌鳥,但體略大且嘴基有白點,喉部白色。繁殖于東北亞,越冬于中國、朝鮮及日本。花臉鴨數(shù)量較少,并不常見。
花臉鴨 汪金芳/攝
彩鹮
Plegadis falcinellus
通體深栗色帶閃光。嘴細長而下彎,黑色。體型比鸛類和大型鷺類小,與白腰杓鷸大致相當。覓食時會緩慢行走,用喙在水中或泥灘中探尋。彩鹮主要分布于歐洲南部、非洲、美洲中部和大洋洲,亞洲極少分布,在中國也較為罕見。《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曾宣布彩鹮在中國絕跡。自2009年來,中國境內逐漸有了其蹤跡。彩鹮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彩鹮 楊慶良/攝
反嘴鷸
Recurvirostra avosetta
體態(tài)優(yōu)雅,是唯一一種喙急劇上翹的鸻鷸類。行走動作輕快,能夠在水中游泳、涉水而行和倒立。眼褐色,黑色的嘴細長而上翹,腳藍灰色。頭頂至后頸黑色,頸前至前胸、腹部和肩部為白色,翼黑白相間。飛行時從下面看體羽全白,僅翼尖黑色。棲息于淺水河灘水草豐盛處,覓食時將嘴前端深入水中,頭部左右擺動,翻動泥沙取食。繁殖于中國北部;冬季結大群在東南沿海及西藏至印度越冬。社群性強,常常集群捕食,警惕性很強。出現(xiàn)在青華海的反嘴鷸為云南省首次記錄(數(shù)據(jù)來源:中國觀鳥記錄中心)。
反嘴鷸 蔡慶彪/攝
藍喉歌鴝
Luscinia svecica
上體灰褐色,無論雌雄均具有白色眉紋,下體污白色或淺黃色,外側尾羽基部栗紅色。雄鳥繁殖期喉部藍色,中央具橘紅色三角形斑塊,胸部具彩色橫帶,自上而下依次為黑、白、栗紅色。非繁殖期喉部顏色變淺。第一年度冬鳥及雌鳥喉部白色,髭紋黑色,胸部具黑色縱紋,相連形成黑色胸帶。偏好近水處草叢及葦叢。走似跳,不時地停下抬頭及閃尾;站勢直。飛行快速,徑直躲入覆蓋下。通常在隱蔽處內部鳴唱。
藍喉歌鴝 段紅蓮/攝
近年來,隨著青華海濕地的恢復,濕地公園內植物種類由2016年的480種增加到了992種,濕地復雜多樣的植物群落,為野生動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瀕危的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huán)境。
濕地的恢復帶來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市民保護環(huán)境、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意識逐步提高。
青華海開展的“留住蒼鷺”候鳥棲息地保護活動
隨著觀鳥等活動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到守護濕地,親近自然的隊伍中來,走進濕地了解青華海的野生動植物,用影像去講述青華海的生態(tài)故事。他們手中的鏡頭,既是發(fā)現(xiàn)生態(tài)之美的“窗口”,也是監(jiān)督各種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行為的“武器”。
鳥類物種描述資料來源:《中國鳥類野外手冊》、《鳥類行為圖鑒》、《北京地區(qū)常見野鳥手冊》。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段紹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