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陵縣三家村“父子牛倌”摘帽記
20年前,彭長富并不富,全家5口人三代同堂,妻子常年患病身邊離不開人侍候,兒子、兒媳和1歲多的孫女,日子過得緊巴巴,是村里的特困戶。為緩解家中窘境,在親朋好友規(guī)勸下彭長富開始學習當“牛倌”。最初,他打心眼里不愿意養(yǎng)牛:“一頭牛幾千塊錢賠了咋整?又拉一筆債務,哭都找不到調!”
鑲嵌在大山深處的龍陵縣碧寨鄉(xiāng)三家村生存環(huán)境惡劣,而彭長富居住的中伙房寨更偏僻,“那時寨子里都是土坯房,我的夢想就是蓋棟磚木房。”彭長富回憶說,山高坡陡地無三尺平,圍著幾畝薄瘦地盤吃穿,人無三分銀;寨里巷道都是“水泥”路,一下雨稀泥沒過腳掌,晴天土坷腳;住房四面透寒氣,家家戶戶窮兮兮。屋漏偏遇傾盆雨,彭長富老伴病情加重住院又欠了一筆債,老伴出院后老倆口和兒子兩小口臉上寫滿了對貧困的無奈和麻木。2002年,生活出現了轉機,彭長富和寨里30多戶村民被搬遷到怒江邊的得勝營移民安置點,生存環(huán)境得到了改善。
有道是: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吹揭泼裥麓宓囊泼胥T足勁兒發(fā)家致富,彭長富的兒子兒媳再也坐不住了,對老爹說,得勝營甘蔗葉梢、莊稼秸秤比較豐富,熱區(qū)牲畜長得快,盤吃穿比水冷草枯的老家條件好多了,就走肉牛養(yǎng)殖這條路。老彭經不住兒子兒媳一再游說,默許了他倆的建議。多方籌資買來3頭瘦牛短期育肥,喂養(yǎng)3月余出欄,剔除成本賺了3000多元。嘗到甜頭,老彭一下來了精神勁兒,貸款買來了2頭本地能繁母牛,自建了新牛圈,當上了專職牛倌,悉心照料著這兩個“寶貝”。母牛懷崽后,對這對“無言伙伴”更是呵護有加,篤信牛無夜草(料)不肥的彭老倌每晚都要起床幾次給牛加水添料,雖然牛圈里有難聞味道,但被水沖過的水泥地面上沒有殘留糞便,兩頭牛毛亮體潔,受到村民好評。母牛先后產崽有一頭母牛產后缺奶汁,老彭每天做豆?jié){或煮米粥喂小牛犢,老伴調侃他,“咱生孩子‘坐月子’你也沒有這么盡心過。”“一頭牛養(yǎng)大了能賣幾千塊錢,咱家境況只能吃‘補藥’,不能喝‘泄藥’,咱要把牛犢當娃養(yǎng),還指望它給咱家生錢呢!”
2016年,龍陵縣加大了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養(yǎng)殖肉牛的扶特,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入養(yǎng)牛合作社并養(yǎng)殖肉牛,每頭給予補助3000元(限補2頭),超過2頭的每頭補1000元,每頭優(yōu)良品種能繁母牛由合作社擔保1.2萬元的3年期融資貸款。“黨的扶貧政策這么好,再不加把勁摘去貧困帽就愧對政府了,咱就‘牛氣’一回多養(yǎng)幾頭‘爭氣牛’。”多方籌資購買了8頭西門塔爾能繁母牛和9頭本地牛養(yǎng)殖,改擴建了標準牛圈、青貯池、蓄水池,添置了部分設備,擴大了養(yǎng)牛規(guī)模。對家庭成員進行了分工,他和兒子彭萬學打理肉牛養(yǎng)殖場,兒媳辦理家務服侍患病的婆婆和兩個上學的孩子,全家鉚足勁兒摘窮帽奔小康。
發(fā)展養(yǎng)殖,疫病防治是關鍵。為了提高肉牛養(yǎng)殖技術,彭長富父子倆拜村獸醫(yī)為師,虛心學習科學喂養(yǎng)和疫病防治技術。為了用技術指導實踐,父子倆經常在牛圈中打掃衛(wèi)生、消毒,總結對牛進行驅蟲健胃的經驗,觀察每頭牛的飲食規(guī)律,給每頭牛量身定制了適宜個體狀況的精飼料供給量和飼料配比,種植了6畝優(yōu)質牧草、10余畝青貯玉米,把帯棒青玉米粉碎貯存40天后喂牛,特別催膘。經過幾個月的努力,短期育肥的6頭牛出欄,實現收入5萬多元,8頭西門塔爾母牛7頭懷了崽,家庭致富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養(yǎng)牛 賺到脆生生鈔票,更堅定了“父子牛倌”發(fā)展肉牛產業(yè)的決心。此后,父子倆一人管理牛場,一人到處收購架子牛,育肥3個多月后出售,構建起收購、育肥、出售的家庭產業(yè)鏈,實行滾動發(fā)展。同時,不放松對能繁母牛的管理,已出欄犢牛18頭,牛存欄37頭。
2017年,彭長富家摘去“窮帽子”,三家村整村退出貧困村。“父子牛倌”干得愈發(fā)起勁了,每年賣牛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新建了住房、添置了高檔家用電器,購置了摩托、小汽車,日子過得滋潤了。“咱這輩子也沒見過這么多鈔票.,腰桿子老硬了,但不能松勁,咱要把‘長富’變成‘常富’,逐步把養(yǎng)牛規(guī)模擴大增加出欄,把日子過得更好。”彭長富對家人說。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錢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