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黨支部”傳承好家風
新花爭向善政開,好景已隨廉風至。走進隆陽區(qū)九隆街道仁壽門社區(qū)黨總支一位有著45年黨齡的老黨員——李壽昌的家中,環(huán)顧客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張一家三代的全家福。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家庭,一家三代5口人,卻有4名共產(chǎn)黨員,并且一直以“家庭黨支部”的形式傳承著“向善向上”的良好家風。
繳納特殊黨費獻禮建黨100周年
今年是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100周年。近日,李壽昌來到仁壽門社區(qū)黨群服務中心向仁壽黨支部繳納了一筆3000元的特殊黨費,向黨表達自己的一份心意。問及繳納特殊黨費的原因,他說:“我是一名入黨45年的老黨員,親身經(jīng)歷了黨和國家的快速發(fā)展,現(xiàn)在國家繁榮昌盛,是黨的好政策才讓我們有了現(xiàn)在的好生活。我父母都是農民,我們這代是趕上了好時候,因為參軍入伍進了城住上了新房,生活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社會上還有很多生活困難的人。在建黨100周年到來之際,我在養(yǎng)老金中拿出一些錢,繳納3000元的黨費,表達對黨的感恩之情。也是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力所能及地幫助身邊的人。”
好家風源于好傳承
李壽昌,1953年10月1日出生在昌寧縣珠街彝族鄉(xiāng)子堂村貧農家庭。1974年7月,他高中畢業(yè)后應征入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保山軍分區(qū)。1976年11月13日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十多年的軍旅生活中,李壽昌曾多次受到部隊的嘉獎表揚,曾立三等功一次。
青春獻軍旅,精力獻國企。1986年2月,李壽昌轉業(yè)到保山地區(qū)汽車配件公司工作。在此期間,他曾多次被保山地委地直機關黨委評為“優(yōu)秀黨員”“優(yōu)秀黨務工作者”,所在黨支部也多次被評為“先進黨支部”。在生產(chǎn)經(jīng)營中,他依法經(jīng)營,照章納稅,足額上交,業(yè)績突出,效益翻番。通過自身努力,使單位職工工資、獎金、住房等福利大幅度提升。當時,連續(xù)三屆被保山地區(qū)行署評為“先進承包企業(yè)”,個人多次被評為“先進個人”。工作期間,他曾為保山市實驗小學建蓋教學大樓捐資1萬元;1989年保山飛機場擴建,公司資助了15萬元;1991年家鄉(xiāng)子堂村首次架電時,資助了3萬元。2003年因病退休在家,卻一直心系處于貧困山區(qū)的家鄉(xiāng)發(fā)展和脫貧情況。2013年,從崗到子堂道路硬化時,他從個人養(yǎng)老金拿出2000元用于修路;2015年捐款1萬元用于家鄉(xiāng)的鄉(xiāng)村道路建設。
每季度召開一次“家庭支部會”
今年69歲的李壽昌和愛人李菊蘭現(xiàn)均已退休在家。兒子、兒媳雖從事個體行業(yè),但也是共產(chǎn)黨員,平時還熱心公益事業(yè)。多年來,家里4名黨員把黨風融入家風,每季度堅持召開一次“家庭黨支部會議”,平時則是“一對一”開小會。這個優(yōu)良“傳統(tǒng)”一直被鄰居傳為佳話,更有鄰里鄉(xiāng)親稱他家為“紅色家庭”。
幾年前,李壽昌召集全家黨員,在飯桌上口頭成立了“家庭黨支部”,作為一家之主,李壽昌也自然成了“黨支部書記”,這個“家庭黨支部”約定每季度召開一次家庭支部會議。平時家庭重大決議必須召開支部會議研究決定,支部書記最后決議。每個季度,一家人再忙也要聚在一起參加支部會議,全家人就國家各項法律法規(guī)及黨的各項方針政策進行學習,特別是年關前后,大家可以談談工作,談談生活。身為“支部書記”的李壽昌歷來重視時事政治,以及一年的工作總結。會上,當看到孩子們帶來的各種個人榮譽證書,看著孩子們一點點進步,他就格外開心。這些年來,最讓他欣慰的是,子女們生活簡樸自律,孫子學習努力認真。
關鍵時刻,黨員在前
2020年伊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這個特殊的“家庭黨支部”立即召開支部會議。“疫情當前,信息宣傳也是戰(zhàn)斗力!謠言帶來各種不安和恐慌,影響了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我們全家都要審慎對待每一條信息、每一次轉發(fā),讓虛假消息止于自己的手機端。”在召開的緊急“支部會議”上,李壽昌又一次對全家人提出要求。
兒子兒媳和同事一道,扛起疫情防控和為民服務的責任,積極投身疫情防控期間宣傳工作,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加入到社區(qū)抗疫和為民服務工作中去。有時,深夜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怕影響家人休息,他們就把客廳沙發(fā)當床鋪。李壽昌還時刻不忘鼓勵他們:“放心地去工作吧!我和你媽還有孫子永遠都是你們的堅強后盾。”
夫婦倆經(jīng)常教育孩子們,黨員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了黨的形象,一定要踏踏實實地工作。疫情期間,他們從不打擾子女工作。在李壽昌看來,家不是負擔和累贅,家事再大都是小事,黨員就應該在自己的崗位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孟慶蘭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錢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