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鮮花獻給英烈|習近平總書記論英雄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1949年9月30日,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天安門廣場奠基。歷經(jīng)歲月洗禮,“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愈加熠熠生輝,鐫刻著中華民族對先烈的敬仰。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將9月30日設(shè)立為“烈士紀念日”。此后,每年的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都會參加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的隆重儀式,緬懷英烈、致敬英雄。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率先垂范,崇尚英雄、關(guān)愛英雄,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紅軍長征會師紀念碑等紅色歷史紀念地,瞻仰遺址、追思忠魂,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七一勛章”頒授儀式等重要場合,講述英雄事跡、弘揚英雄精神。
在今年的烈士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讓我們一起學習總書記關(guān)于英雄的重要論述,感受總書記的英雄情懷,追隨總書記禮贊英雄、學習英雄。
“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
崇尚英雄,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到地方考察,都要瞻仰對我們黨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革命圣地、紅色舊址、革命歷史紀念場所。那一個個深深的鞠躬、一次次深情的凝視,凝結(jié)著對英雄的無限追思和深切崇敬。總書記曾這樣講述自己的感受:每到一地,重溫那一段段崢嶸歲月,回顧黨一路走過的艱難歷程,靈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禮。每次都是懷著崇敬之心去,帶著許多感悟回。2014年,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總書記引用屈原的辭贊頌鐵骨錚錚、為國獻身的革命先烈:“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歷來具有不畏強暴、敢于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敵人所壓倒的英雄氣概。
——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的講話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包括抗戰(zhàn)英雄在內(nèi)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
——2015年9月2日在頒發(fā)“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儀式上的講話
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樣需要英雄情懷。
——2016年2月1日至3日春節(jié)前夕赴江西看望慰問廣大干部群眾時的講話
95年來,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共產(chǎn)黨人英勇奮斗,成千上萬的烈士為了這個理想獻出了寶貴生命。
理想之光不滅,信念之光不滅。我們一定要銘記烈士們的遺愿,永志不忘他們?yōu)橹餮獱奚膫ゴ罄硐搿?/p>
——2016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
——2016年11月30日在中國文聯(lián)十大、中國作協(xié)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
我每次到革命老區(qū)考察調(diào)研,都去瞻仰革命歷史紀念場所,就是要告誡全黨同志不能忘記紅色政權(quán)是怎么來的、新中國是怎么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來的,就是要宣示中國共產(chǎn)黨將始終高舉紅色的旗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先輩們開創(chuàng)的事業(yè)不斷推向前進。
——2019年9月16日至18日在河南考察時的講話
脫貧攻堅殉職人員的付出和貢獻彪炳史冊,黨和人民不會忘記!共和國不會忘記!
——2021年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jié)表彰大會上的講話
“在全社會樹立崇尚英雄、緬懷先烈的良好風尚”
2014年,我國以立法形式確定了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烈士紀念日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2015年,印發(fā)了《關(guān)于建立健全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的意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正式施行。每個紀念日的隆重活動、迎接志愿軍烈士遺骸歸國、紅軍烈士遺骸收殮保護……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引領(lǐng)下,銘記英雄、捍衛(wèi)英雄、學習英雄、關(guān)愛英雄正成為社會風尚。
有些人刻意抹黑我們的英雄人物,歪曲我們的光輝歷史,要引起我們高度警覺。
我們要在全社會樹立崇尚英雄、緬懷先烈的良好風尚。
——2014年10月31日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我們通過立法確定了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烈士紀念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舉行了隆重活動。對一切為國家、為民族、為和平付出寶貴生命的人們,不管時代怎樣變化,我們都要永遠銘記他們的犧牲和奉獻。
——2014年12月31日發(fā)表的二〇一五年新年賀詞
今天,中國正在發(fā)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實現(xiàn)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我們要銘記一切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作出貢獻的英雄們,崇尚英雄,捍衛(wèi)英雄,學習英雄,關(guān)愛英雄,勠力同心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2015年9月2日在頒發(fā)“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儀式上的講話
我們要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繼續(xù)前行,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革命傳統(tǒng)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016年4月24日至27日在安徽調(diào)研時的講話
要充分發(fā)揮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的精神引領(lǐng)、典型示范作用,推動全社會形成見賢思齊、崇尚英雄、爭做先鋒的良好氛圍。
——2016年5月18日新華社北京電,對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
對中華民族的英雄,要心懷崇敬,濃墨重彩記錄英雄、塑造英雄,讓英雄在文藝作品中得到傳揚,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絕不做褻瀆祖先、褻瀆經(jīng)典、褻瀆英雄的事情。
——2016年11月30日在中國文聯(lián)十大、中國作協(xié)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
在講授中國歷史時,要注重引導學生傳承民族氣節(jié)、崇尚英雄氣概,引導學生學習英雄、銘記英雄,自覺反對那些數(shù)典忘祖、妄自菲薄的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自覺提升境界、涵養(yǎng)氣概、激勵擔當。
——2019年3月18日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關(guān)心、關(guān)懷、關(guān)愛英雄模范,推動全社會敬仰英雄、學習英雄,用實際行動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2019年9月29日在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上的講話
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
——2021年2月20日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
“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
從打響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到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勝利;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到戰(zhàn)勝洪澇災(zāi)害……面對任務(wù)、面對艱險,從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從古稀老人到“90后”、“00后”,千千萬萬個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書寫下可歌可泣、蕩氣回腸的壯麗篇章。這就是中華英雄兒女的模樣。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深刻指出,“危急時刻,又見遍地英雄”。崇尚英雄才會產(chǎn)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我們不僅要崇尚英雄,還要學習英雄、大力弘揚英雄精神,匯聚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大家要把他們立為心中的標桿,向他們看齊,像他們那樣追求美好的思想品德。
——2014年5月30日在北京市海淀區(qū)民族小學主持召開座談會時的講話
對一切為黨、為國家、為人民作出奉獻和犧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我們都要發(fā)揚他們的精神,從他們身上汲取奮發(fā)的力量,共同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頑強奮斗、艱苦奮斗、不懈奮斗。
——2016年2月1日至3日春節(jié)前夕赴江西看望慰問廣大干部群眾時的講話
崇尚英雄才會產(chǎn)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對英雄模范的表彰。今天我們以最高規(guī)格褒獎英雄模范,就是要弘揚他們身上展現(xiàn)的忠誠、執(zhí)著、樸實的鮮明品格。
——2019年9月29日在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上的講話
中華民族是英雄輩出的民族,新時代是成就英雄的時代。全黨全社會要崇尚英雄、學習英雄、關(guān)愛英雄,大力弘揚英雄精神,匯聚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2020年10月21日給四川省革命傷殘軍人休養(yǎng)院全體同志的回信
越是偉大的事業(yè),越是充滿挑戰(zhàn),越需要知重負重。全黨同志都要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英雄氣概,保持“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昂揚斗志,埋頭苦干、攻堅克難,努力創(chuàng)造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業(yè)績。
“七一勛章”獲得者都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職、默默奉獻的平凡英雄。他們的事跡可學可做,他們的精神可追可及。他們用行動證明,只要堅定理想信念、堅定奮斗意志、堅定恒心韌勁,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guān)鍵時刻站得出來、危難關(guān)頭豁得出來,每名黨員都能夠在民族復興的偉業(yè)中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yè)!
——2021年6月29日在“七一勛章”頒授儀式上的講話
(策劃:劉名美)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楊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