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枝清:喚醒鄉(xiāng)村文化基因
出生在施甸縣擺榔彝族布朗族鄉(xiāng)大中村的李枝清,是土生土長的布朗族女孩,從小對布朗族服飾情有獨鐘。“傳統(tǒng)的布朗族服飾制作工藝復雜,裝飾精美繁多,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媽媽和她的姐妹們出嫁時穿的甚至是同一套衣服,所以我暗下決心,要學會縫制這樣的衣服。”幼年時的李枝清在心里種下了一顆種子。
由于家境貧困,李枝清小學畢業(yè)后便輟學,但她對布朗族服飾的熱愛卻從未停止。她常和小伙伴在放豬放牛時探討布朗族服飾,在火塘邊跟長輩們學習刺繡技術。
2002年,20歲的李枝清只身前往外地打工。先后在電子廠和美容院打工的經(jīng)歷不僅拓寬了李枝清的視野,也讓她敏銳地捕捉到了市場的脈動。“電子廠的工作經(jīng)歷讓我意識到,未來,手機一定會有廣闊的市場。”2005年,李枝清返回施甸,在手機浪潮還未席卷小城之前就開起了手機店,賺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之后,她又開過美容院、服裝店。
盡管商業(yè)上的成功給李枝清帶來了經(jīng)濟上的自由,但她內心深處對布朗族傳統(tǒng)服飾和文化的熱愛從未減退。與此同時,李枝清也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布朗文化正在日益凋敝。“即使是婚喪嫁娶這種布朗族人最集中的地方,身著傳統(tǒng)服飾的人也越來越少,以往徹夜歌舞的打歌場也常常不到凌晨就冷冷清清。”窘迫的現(xiàn)實讓李枝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不能讓布朗族的傳統(tǒng)文化就這樣凋敝下去。”于是,李枝清首先從傳統(tǒng)服飾入手尋求改變。寓意著大山的帽子,象征著五谷雜糧的花朵,代表著24個節(jié)氣的紐排扣……她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傳統(tǒng)服飾的制作中,拿著老一輩的衣物一針一線仿制。衣服做出來了,也獲得了大家的認可,可是,耗時費力,人工成本高昂的現(xiàn)實再次讓李枝清陷入了思考。
能不能結合現(xiàn)代設計理念和技術手段,對傳統(tǒng)服飾進行創(chuàng)新改造,既保留民族特色,又便于穿戴,還有市場接受度?于是,在保留帽子、紐排扣等元素的基礎上,李枝清采用了手推繡的方式以降低人工成本。雖然縫制一套衣服仍然需要四五天,但比起老一輩數(shù)月才能縫制一套的情況好多了。成本降低了,價格也就隨之能被更多人接受,穿的人自然就會多起來。
為了更好地營造布朗族文化氛圍,李枝清還成立了打歌隊,組織身著布朗族服裝的村民在婚喪嫁娶時的打歌場開展打歌和山歌對唱等活動,豐富鄉(xiāng)村文化生活,提高村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同為布朗族,用文學守護布朗族文化的文字工作者李俊玲對李枝清為布朗族文化傳承所做的不懈努力表示贊賞:“因為枝清,布朗族服飾制作不再是老人們才會的手藝,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其中。她制作的布朗族服飾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穿戴更精簡,色調更豐富,面料更舒適,深得當?shù)乩习傩盏南矏邸?rdquo;2015年,在李俊玲的推薦下,李枝清參加了云南省藝術學院和原云南省文化廳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班”。
學成歸來的李枝清不僅掌握了量身定制的技能,也更加重視布朗族文化的學習。“即使不能面談,我也會通過微信向李俊玲老師請教。沒想到兒時心中那絢麗的服飾,暗藏著諸多生活的智慧和祖先對于萬物的信仰。”對民族文化的深層次理解,讓李枝清的文化傳承之路越走越遠,先后獲得縣級民族服飾傳承人、市級民族服飾傳承人、保山市“永昌技能名師”等稱號。
為了更好地推廣宣傳布朗族文化,李枝清牽頭定期舉辦民族服裝刺繡培訓班,免費教授布朗族服飾制作技藝;經(jīng)常免費為縣內外各種重要場合提供布朗族服裝及道具支持,以此為契機向更多人推介布朗族的歷史文化。“有些東西比金錢更重要。”在李枝清心中,保護和發(fā)展民族文化早已成為一種責任。
2019年,李枝清開始在網(wǎng)上直播帶貨。網(wǎng)名“夢回布朗”的她在抖音、快手等網(wǎng)絡平臺擁有20多萬粉絲。她不僅通過網(wǎng)絡平臺把布朗族服飾遠銷海外,還通過平臺向外界展示布朗族山歌、工藝品、風俗等民俗文化,讓布朗族的文化得以跨越地域限制,觸達更廣泛的受眾。
作為一位互聯(lián)網(wǎng)主播,李枝清的思維是活躍開放的,但作為一個非遺傳承人,李枝清又是傳統(tǒng)保守的。“互聯(lián)網(wǎng)是一把雙刃劍,我要盡力用好平臺,為布朗族形象添彩而不是抹黑。”這是李枝清常掛在嘴邊的話。
冬季來臨,隨著婚慶活動的增多,李枝清的訂單也迎來了銷售旺季。“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穿上布朗族婚服,看到越來越多的人拍攝布朗族寫真,我特別欣慰。”李枝清說。記者 傅華平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李木瑞